長江商報消息 十八屆三中網站優化全會通過的《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(以下簡稱“決定”)提出:“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,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,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”。
  1992年,中共十四大提出的“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”,而過去的宏觀調控除了採用貨幣和財政政策進行經濟調控宿霧外,過多地採用行政手段進行經濟調控,干預微觀經濟。新一屆政府弱化對房地產市場的行政干預而重視實現供需平衡,是一種正確的思路。
  中國式政府干預與發達國家干預不同,發達國家政府干預是採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,而我國政府干預除財政和貨幣政策外,還長期存在行政干預,這種行政干預的根源是30年的計劃經濟體二胎制下形成的路徑依賴。
  1949年後,為滿足國家重工業發展,趕超發達國家,中國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。計劃體制下形成了一種全能主義國家模式,國家通過對國有企業生產和投資的行政命令,直接控制資源配置,形成“指令型經濟”。計劃經濟模式建立在一系列假設之上:假設信息費用為零,取得信息是無代價的,從各行業、各地區、各企業和各消費者手中獲得信息不需要成本;假設計划過程,即計劃制定、下達、實施、反饋等過程也不需要成本;假設計劃工作人員擁有充分理性,能夠得到各種經濟信息。然而,由於計劃經濟模式下國家取代了市場,沒有競爭,價格機制扭曲,使得經濟計算沒有實際意義,國有企業無法對需求做出理性判斷,而機車借款計劃成本一直居高不下。直到 1982年,中共十二大才提出“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輔助性作用”,打開了計劃經濟體制的缺口,在1992年正式確立市場經濟體制。
  市場配置資源之所以成功,是因為在資源稀缺的背景下,市場形成競爭機制,從而促使價格能夠根據供求關係迅速地做出調整,資源能夠及時向利潤最豐厚的生產部門涌入。而計劃經濟體制下基本沒有市場競爭,價格失真,資源無法保障流入利潤關鍵字廣告最高的生產部門。
  今日中國尚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國家。各種有形無形的壁壘,妨礙著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公平競爭。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管制,以及對國有行政壟斷企業的隱性補貼,在相當程度上形成了對市場的替代,導致信號失真、資源錯配和效率低下。《決定》中的推進能源、交通、電信等領域價格市場化改革,和允許民資依法設立中小型銀行等內容如能順利實施,將有助於增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效力。
  在擔任總理後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,李克強總理提出要“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”。市場的交給市場,政府的交給政府。未來資源配置要由市場主體來決定如何配置,真正激發企業家的創造力,而政府在經濟方面的主要工作則是宏觀調控(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)、產權保護以及提供公共產品。只有進一步的市場化改革,中國才可能從三十餘年的計劃經濟下徹底走出,成為以自由企業、自由價格為基礎的,更完善的市場經濟國家。
  ■本報評論員 梁秀峰  (原標題:市場“決定性”:走向完善的市場經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d91zdmf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